首页 >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chronic epidural hematoma)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大多属于急性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少见。

疾病名称 :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英文名称 : chronic epidural hematoma
疾病别名 : 硬脑膜外血肿
发病部位 : 头部 就诊科室 : 神经外科
关键症状体征 :

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改变

多发人群 : 无特定人群 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费用 : 相关药品 :
相关手术 : 常见疾病 : 普通疾病

病因病理

1、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是脑膜中动脉。该动脉经颅中窝底的棘孔入颅后,沿脑膜中动脉沟走行,在近翼点处分为前后两支,主干及分支均可因骨折而撕破,于硬脑膜外形成血肿。除此之外,颅内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导血管损伤也可酿成硬脑膜外血肿。少数病人并无骨折,其血肿可能与外力造成硬脑膜与颅骨分离,硬脑膜表面的小血管被撕裂有关。

2、硬脑膜外血肿最多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因脑膜中动脉主干撕裂所致的血肿,多在颞部,可向额部或顶部扩展;前支出血,血肿多在额顶部;后支出血,多在颞顶部。由上矢状窦破裂形成的血肿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岀血形成的血肿多在颅后窝或骑跨于颅后窝和枕部。

[展开]

详细症状体征


一、意识障碍

进行性意识障碍为颅内血肿的主要症状,其变化过程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见三种情况:

1、原发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意识障碍(清醒—昏迷)。

2、原发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淸醒或好转,但不久又陷入昏迷(昏迷->中间清醒或好转一昏迷);3、原发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因为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原发脑损伤一般较轻,所以大多表现为1、2种情况。

二、颅内压增高

病人在昏迷前或中间清醒(好转)期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伴有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缓慢等生命体征改变。

三、瞳孔改变

颅内血肿所致的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脑疝。幕上血肿大多先形成小脑幕切迹疝,除意识障碍外,出现瞳孔改变:早期因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患侧瞳孔缩小,但时间短暂,往往不被察觉;随即由于动眼神经受压,患侧瞳孔散大;若脑疝继续发展,脑干严重受压,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则双侧瞳孔散大。与幕上血肿相比,幕下血肿较少出现瞳孔改变,而容易出现呼吸紊乱甚至骤停。

四、神经系统体征

伤后立即出现的局灶症状和体征,系原发脑损伤的表现。单纯硬脑膜外血肿,除非压迫脑功能区,早期较少出现体征。但当血肿增大引起小脑幕切迹疝时,则可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发展,脑干受压严重时导致去脑强直。


[展开]

检查化验

1、根据头部受伤史,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好转)期的意识障碍过程,结合X线平片显示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沟,一般可以早期诊断。

2、CT扫描不仅可以直接显示硬脑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还可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应及早应用于疑有颅内血肿病人的检查。

[展开]

治疗用药

一、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幕上血肿量大于40ml、颞区血肿量大于20ml、幕下血肿量大于10ml。手术方法可根据CT扫描所见釆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妥善止血。血肿清除后,如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脑膜探查。对少数病情危急,来不及做CT扫描等检查者,应直接手术钻孔探查,再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顺序可根据损伤方式和机制、瞳孔散大侧别、头部着力点、颅骨骨折部位等来确定。一般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处钻孔,可发现约60%~70%的硬脑膜外血肿。

二、非手术治疗

凡伤后无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扫描所示幕上血肿量小于40ml,幕下血肿量小于10ml,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者,可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前提下,采用非手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在颅内血肿中疗效最好,目前死亡率已降至10%左右。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1、诊治延误,脑疝已久,脑干发生不可逆损害。

2、血肿清除不彻底或止血不善,术后再度形成血肿。

3、遗漏其他部位血肿。

4、并发严重脑损伤或其他合并伤。

[展开]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

● 外科学第八版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治疗慢性硬脑膜外血肿哪个医生好 查看

治疗慢性硬脑膜外血肿哪家医院好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