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schwannoma)又称神经膜纤维瘤或雪旺瘤,通常为单发性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鞘,头颈部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颅神经,如听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临床以坚实的结节伴压痛为主要表现,瘤体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手术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
疾病名称 : 神经鞘瘤 英文名称 : schwannoma
疾病别名 : 雪旺氏瘤,神经膜纤维瘤
发病部位 : 头部 就诊科室 : 神经外科
关键症状体征 : 疼痛,面肌抽搐,声音嘶哑,结节
多发人群 : 30~40岁中年人 治疗方法 : 对症治疗,手术治疗
治疗费用 : 费用不等 相关药品 : 头孢呋辛,头孢替唑,磺胺嘧啶,柳氮磺吡啶,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相关手术 : 显微外科彻底切除,肿瘤边缘切除,微创技术,外科手术 常见疾病 : 普通疾病

神经鞘瘤分类

根据来自神经鞘细胞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将神经鞘瘤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ntoniA区:是细胞密集区,含有大量细胞且排列整齐的结构。瘤细胞为细长梭形,肿瘤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细胞核为不规则扭曲状或波浪状,瘤细胞排列紧密成束状,细胞核平行排列成两排,类似于栅栏,部分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AntoniB区:细胞疏松区,疏松的黏液样结构。瘤细胞较少,排列不整齐,间质中可出现囊性变。更清晰可见肿瘤血管,内含血栓,血管壁因为纤维化,可出现增厚,肿瘤内可见囊腔。

根据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神经鞘瘤分为富细胞型、丛状和黑色素型三种,具体如下:富细胞型神经鞘瘤:发病年龄和其他类型相似,但倾向于在后纵隔和腹膜后等较深的部位发病,少数在四肢深部软组织中发病。主要由缺少Verocay小体的AntoniA区组成,可为无任何症状的肿块,也可伴有神经系统表现。像典型的神经鞘瘤一样,包膜较完整,表现为多结节状或丛状,切面为棕褐色,常有出血但很少有襄性变。丛状神经鞘瘤:呈丛状或多结节形,约占神经鞘瘤的5%,一般不伴有1型或2型神经纤维瘤病。多见于表皮,深部组织中较少见,像典型的神经鞘瘤一样,一般都有完整的包膜,瘤体内主要由AntoniA区所见瘤细胞组成,有时可见核排列成栅栏状或Verocay小体,瘤细胞排列成短束或交错束状,极少见核分裂象。黑色素型神经鞘瘤: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人,肿瘤界限清楚,呈棕黑色。肿瘤由多边形上皮样和梭形瘤细胞混合构成,部分瘤细胞浆内含有粗块状或细颗粒状色素颗粒,核分裂象多少不一,电镜下可见到黑色素小体。

根据肿瘤是否具有遗传性,可分为非家族性和家族性,具体如下:·非家族性:可单发或多发性发病。家族性:神经鞘瘤中15%~25%与家族性相关,较为罕见,常表现为多发病灶,故命名为家族性神经鞘瘤病。


[展开]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神经鞘瘤起源于施万细胞,虽然有一些关于 神经瘤 病因的推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找到真正的诱发因素,目前最倾向的原因是:肿瘤抑制基因缺失。

组织病理检查:肉眼观肿瘤呈梭形或球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为灰白色,黄棕色,均质状,半透明;镜下可见施万细胞呈束条状或疏散排列,可有分叶或漩涡状结构,亦有不少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瘤体较大者尤易发生,AntoniA型由细胞核细长而深染的细胞所组成,在大多数区域内,其胞核呈波状排列成螺旋状,此外,还可见一高度特征性的排列方式,即平行排成两列,其间包围着一片几乎无核的均质状物质,这种结构称为Verocay小体,有诊断价值,AntoniB型组织由水肿间质所组成,其中含有极少数的细胞,胞核形态不一,用Bodian染色法进行神经染色,仅见极少数或无神经纤维,这与神经纤维瘤不同,但与神经纤维瘤一样者,亦可见很多肥大细胞。


[展开]

详细症状体征

1、坚实结节:为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单个或多个坚实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不超过2~4cm,可推动,性质柔软或坚实,颜色粉红或淡黄色,可有或无疼痛,偶尔损害呈多发性,可见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或独立发生,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无关,但多发性损害常与Ⅱ型神经纤维瘤病伴发,独立型可为先天性或为迟发性,可散发或呈家族性,临床上表现为3种外观,即高起圆屋顶形结节,淡褐色硬结性斑疹和多发性丘疹融合成2~100mm的斑块。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schwannomas)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损害,局限性或泛发性,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可单独发生或与Ⅰ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或多发性神经鞘瘤伴发,神经鞘瘤的另一亚型为沙样瘤型与Carney综合征的斑状色素沉着,黏液瘤和内分泌活性过度伴发,可发生恶性亚型,为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发的单发性损害,或在某些病例中与色素性干皮病伴发。

2、酸麻感:一般无自觉症状,但触之有酸麻感,体积增大时常伴有放射样疼。

3、感觉及运动障碍:如肿瘤显著压迫神经时,可出现感觉及运动障碍。


[展开]

检查化验

CT检查  该检查对于颈部神经鞘瘤可明确肿瘤部位与颈动脉鞘的关系,根据肿瘤部位及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的关系,能诊断肿瘤源自哪根神经。CT检查可见肿瘤多为中等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光滑,呈类圆形、分叶形、梭形、腊肠状或多发肿瘤,部分肿瘤合并液化腔,呈低密度影。CT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低,当CT所见与患者较重的体征不相符合时,应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  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现中到高信号,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并且边缘较光滑。增强扫描时肿瘤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加清晰,可鉴别肿物位于髓内还是髓外。检查可见坏死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PET-CT  PET-CT可探查局部组织代谢的情况,检测高代谢的组织器官,如脑、心脏、恶性肿瘤等。此项检查可评估神经鞘瘤的良恶性,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可靠的依据。

B超检查

B超安全、价廉、可重复检查,可对椎管外软组织内神经鞘瘤进行准确定位,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B超检查能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肌肉的关系。检查可见回声图像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低回声,有轻度压缩性,若瘤体内有坏死则呈液性暗区。

病理检查  瘤细胞呈梭形,核较规则,部分局部细胞核呈轻度异形性,无核分裂象,细胞交错排列,部分排列较疏松,可排除淋巴源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单克隆抗体S-100蛋白阳性,结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阴性。


[展开]

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早期出现眩晕应与内耳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及各种药物性前庭神经损害相鉴别,前者有进行性耳聋并伴面神经功能障碍。

2、耳聋应与内耳硬化症,药物性耳聋相鉴别,听神经瘤都有前庭神经功能障碍。

3、与脑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相鉴别:①上皮样囊肿:首发症状多为三叉神经根刺激症状,听力下降多不明显,前庭功能多属正常,CT,MRI可协助鉴别。②脑膜瘤:耳鸣与听力下降不明显,内耳道不扩大,有10%发生在鞍上,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可有钙化,囊变少见,肿瘤常位鞍上偏前的位置,鞍结节骨质增生。③脑干或小脑半球胶质瘤:病程短,脑干或小脑症状出现的较早,早期出现锥体束征。④转移瘤,起病急,病程短,其他部位可能找到原发癌。④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上方的星形细胞瘤常表现为鞍上实性肿块,一般不伸延到鞍内,钙化率较颅咽管瘤低,但与鞍上实质型的颅咽管瘤有时较难给别。⑤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壁上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时瘤壁因有机化组织而强化,但动脉瘤腔内有血液的地方强化非常显著,与颅内动脉强化一致,偶尔强化均匀的动脉与实质型的颅咽管瘤鉴别较为困难,要仔细分析瘤体与大脑动脉环诸血管的关系,不能区分时,要行MR检查或脑血管造影。


[展开]

并发症

1、手术期间的并发症:①出血;②急性脑干梗死和机械性损伤,严重时术中死亡。

2、术后早期并发症:①术后出血,(关颅前做奎氏试验预防);②脑干或小脑水肿,颅内高压症。

3、术后中晚期并发症:①脑脊液漏(在术中用骨蜡填封乳突及岩锥切面的骨缝可预防);②脑神经麻痹,常见为面神经损伤,也可有三又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伤;③脑部症状:共济失调,发音困难;①锥体束受损: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

4、术后晚期并发症:①颅内感染;②脑脊液循环障碍;③肿瘤复发,部分肿瘤切除者,术后复发率为80%,复发时间在术后一年至数年,近来γ刀成功地用于听神经瘤的治疗,可明显缩小瘤体,早期随访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保留而神经功能可选择性地用于某些病例。神经鞘瘤发生于许多其他器官,可发生脑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瘤。


[展开]

治疗用药

1、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非手术治疗无效,其包膜完整,边界清楚,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不宜采用其他治疗手段。

2、手术切除,将肿瘤完整摘除而不损伤神经。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肿瘤部位深在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术创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效。

[展开]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治疗神经鞘瘤哪家医院好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