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vena cava obstruction syndrome)各种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颈部、颜面部水肿以及上半身表浅静脉曲张。纵隔的肿瘤、炎症,血管本身的血栓均可成其病因,其中以支气管肺癌较为常见,下腔静脉的血栓形成、炎症或内脏肿瘤的压迫均能引起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脏器功能改变或腹壁、脐以下可见曲张血管,且可有下肢水肿、溃疡等。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必要时施行手术治疗。

疾病名称 :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英文名称 : vena cava obstruction syndrome
疾病别名 : 腔静脉综合征
发病部位 : 上肢、颈部、颜面部;上纵隔、上腔静脉 就诊科室 : 内科 - 神经内科
关键症状体征 :
多发人群 : 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肿瘤、血栓患者 治疗方法 : 抬高下肢,应用抗凝、祛聚药物;皮肤移植等
治疗费用 : 相关药品 : 抗凝、祛聚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相关手术 : 不全交通支结扎术、皮肤移植 常见疾病 : 普通疾病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分类

  1、急性期:病程多在1个月以内。急性发作腹痛、腹胀,随即出现肝脏肿大和大量腹水,腹壁静脉扩张。重症病人呈现休克或肝功能衰竭迅速死亡。

  2、亚急性期:病程在1年以内。临床表现多以典型腹水为基本特征,见于90%以上的患者。多数病人有肝区疼痛、压痛。下肢水肿往往与腹部、下胸部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同时存在,为诊断本病的重要特征。

  3、慢性期:症状和体征缓慢出现,开始感觉上腹不适或腹胀,随后逐渐发生肝大、腹水和腹壁静脉扩张,病程可经历数月或数年。表现为双侧下肢水肿,小腿皮肤有棕褐色色素斑点。

[展开]

病因病理

  多种原因,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肿瘤、血栓等,均可造成下腔静脉的阻塞性变化。

  ⒈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欧美国家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

  ⒉发育异常 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在日本、非洲发病率较高,约占下腔静脉阻塞病例64%。国内随着认识的提高和腔静脉造影的广泛开展,病例日趋增多。

  ⒊肿瘤 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为下腔静脉阻塞的另一原因。从Perl在1871年首例报道至1985年,文献记载共93例。绝大多数(95.7%)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近年来发病率在增加。

  ⒋炎症和肿瘤 腹腔或腹膜后组织的炎症和肿瘤,可使下腔静脉周围粘连、扭曲或肿瘤侵犯、压迫均可造成下腔静脉阻塞。

  此外,下腔静脉本身的炎症,可导致管腔狭窄而影响其通畅性。

[展开]

详细症状体征

  1.进行性头、面、上肢水肿,重者可波及颈部及胸背,皮肤呈紫红色。

  2.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

  3.胸壁静脉曲张。

  4.原发病的表现。

[展开]

检查化验

  1.下腔静脉造影 是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显示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腔内抑或腔外阻塞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可以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双向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可靠检查方法。在腹股沟部作一小切口,从大隐静脉分支插入导管可避免损伤股静脉,在电视屏幕引导下插至下腔静脉有阻力处,导管退出10~15mm,再经上臂浅静脉将另一导管插至右心房再至下腔静脉近端。远端导管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同时经上臂的导管手推20ml造影剂,并连续拍片。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阻塞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⒉静脉肾盂造影 若发现输尿管受压、移位、则应怀疑特发性腹膜后纤维症,如见有输尿管凹陷现象,则可疑及侧支循环的静脉弯曲。

  ⒊CT检查 由腹部肿瘤所致阻塞,采用CT检查可明确阻塞的平面范围,另外对病变性质也能大致做出诊断。CT结合对比剂的应用,可清楚显示不同平面的血管管腔,精确诊断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侧支循环通路、静脉扩张度等。

  ⒋B超检查 B超检查在诊断下腔静脉阻塞中起重要作用,中山医院19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B超检查结果与下腔静脉造影基本相同。1例下腔静脉合并上腔静脉阻塞,X线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在第9胸椎上缘水平处阻塞。因上腔静脉阻塞无法插入导管造影,不能确定病变范围。但B超检查,发现在距心脏入口约20mm处下腔静脉内有4mm厚的隔膜。B超检查准确方便,甚至有时可弥补造影的不足并可筛选病人作下腔静脉造影的主要检查方法。可见肝脏肿大、腹水等。

  ⒌核素静脉造影 用2~5毫居里99mTc注入下肢浅静脉,可以了解下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

[展开]

鉴别诊断

  1.头面、上肢水肿。

  2.上肢静脉压升高。

  3.胸壁静脉曲张。

  4.胸部X线检查常可见纵隔肿物。

  5.上腔静脉造影可明确部位、范围。

  6.握拳试验:本征阳性(握拳动作使上肢静脉压升高)。

  7.束胸试验,静脉压上升0.2kPa。

  8.吸气时测静脉压上升,与正常相反。

[展开]

并发症

  患者的身体会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颈部、颜面部水肿以及上半身表浅静脉曲张。

  该疾病会导致常见的并发症脑水肿,因为该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脑部血流动力出现改变,这样就会导致患者的脑干出现膨胀现象,导致大脑的压力增大,也就会引起脑部的功能障碍疾病出现。而且因为脑水肿的出现还会引发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头痛、昏迷等多个症状。

  其次、出现的并发症就是患者的颅内压力升高,那么就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头部疼痛、癫痫样发作、展视神经麻痹等问题。这个时候还不加以控制,那么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力升高只会越来越严重。

[展开]

治疗用药

  ⒈急性期治疗

  如果下腔静脉的阻塞是由于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繁衍所造成,在急性期时可采用抬高下肢,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双嘧达莫(潘生丁)等,借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为消除水肿,宜低盐饮食,并服用利尿药物。如出现肺栓塞症状,应考虑做下腔静脉结扎或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以防栓塞再发。

  ⒉慢性期治疗

  对慢性期病人,如侧支循环能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仅须作对症处理,尽可能保护下肢,如多抬高上肢、避免体力劳动、外穿弹力袜等。对慢性阻塞尤其是静脉流入部以下的阻塞则非手术的适应证。因为阻塞部位有发生再通的可能,下肢发生循环障碍,尤其发生溃疡,可用不全交通支结扎术、皮肤移植等治疗。

[展开]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治疗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哪个医生好 查看

治疗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哪家医院好 查看

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