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遗粪症

功能性遗粪症(functional encopresis),又称功能性大便失禁,属排泄功能障碍,是指4周岁以上的儿童,在无器质性疾病情况下仍在厕所以外的场所不自主地排出正常粪便的过程,至少每月1次,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一般排便多数是在内裤,有时粪块落在屋角、幼儿园和学校的走廊、公园等场所。排便多数发生在儿童站立的时候,特别是运动中、步行时、玩耍时,甚至洗澡时排便,致使粪块浮在澡盆中。大便性状正常,并非腹泻,躯体检查无异常。

疾病名称 : 儿童遗粪症 英文名称 : functional encopresis
疾病别名 : 功能性大便失禁
发病部位 : 臀部 就诊科室 : 儿科,小儿外科, 小儿普外科,小儿泌尿外科,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科,精神医学科,医学心理科,中医科,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泌尿科,小儿中西医结合科,中医肛肠科,小儿消化科
关键症状体征 : 白天遗粪,便秘,大便失禁
多发人群 : 4周岁以上儿童 治疗方法 : 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费用 : 相关药品 :
相关手术 : 常见疾病 : 普通疾病

儿童遗粪症分类

功能性遗粪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是指儿童从未养成控制大便的习惯,从婴儿期就开始持久存在的遗粪症状;继发性是指小儿已养成控制排便的习惯,相当时间之后又发生遗粪。

目前功能性遗粪症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年龄或智龄在4岁以上,反复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排便(如裤子里、地板上),大便性状通常正常或接近正常;每个月至少有1次遗粪,至少持续已6个月;排除由于精神发育迟滞、脊髓神经病变、意识障碍、腹泻或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功能性遗粪症可以是独立症状,也可以是更广泛障碍的一部分,尤其是情绪障碍或品行障碍的组成部分。

而在罗马Ⅲ中将其称为非潴留性大便失禁,诊断标准为年龄≥4岁的儿童必须包括以下所有症状:

·即每月至少有1次在不适当的公共场所排便;

·无炎症、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者的症状;

·没有便秘的证据。

·至少诊断前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将功能性遗粪症分为两个亚型,其中“伴有便秘和液状物溢出”的通常称为潴留性遗粪症;“不伴有便秘及液状物溢出”的则称为非潴留性遗粪症,而在罗马Ⅲ中则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便秘。

[展开]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

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学校、环境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延迟、教育方法不当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①便秘因素

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功能性遗粪症与功能性便秘有密切关系。儿童便秘很常见,其发病率在0.3%~28%,且多为功能性的,约80%的儿童在5年内可彻底治愈,但合并有功能性遗粪症者则较难治愈。有便秘症状的儿童有79%发生大便失禁。在失控性排便儿童中有95%伴功能性便秘。便秘是粪便长时间潴留在直肠内,使直肠过度扩张和受体的感受性降低。直肠远端过度膨胀后,直肠运动感觉功能受损,引起肛门括约肌的自发松弛,当直肠内积满粪便,其压力超过括约肌收缩力时,则很可能会引起遗粪,形成便秘和遗粪症状同时存在。这种大便失禁常以两种方式发生:一种是直肠近端。在肠内新形成的粪便从堵塞在远端结肠或直肠的粪块周围或中间漏出;一种是当粪块在直肠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后,病儿对过渡扩张的肠壁感觉迟钝,难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粪团就失控性的掉到裤裆中了,因而把这些伴有便秘症状的大便失禁称为大便沾染。所以便秘是导致遗粪症最常见的前期症状。

②社会心理因素

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激动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对大脑皮质的排便中枢有抑制作用,可导致其不能完成正常的排便动作,结果肛门失去控制使大便溢出。如果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的关键时期,有重大不良事件使儿童心理极度恐惧或精神抑制,将影响其掌握排便要领和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使之不会选择马桶或便盆,而引起遗粪症。多数5岁以上的遗粪症患儿易继发心理问题,有些学龄期儿童因学习负担沉重或学习成绩不良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训斥、歧视,或由于粗暴的教育方式,产生心理矛盾而紧张焦虑,均可引起遗粪现象。

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

目前有学者认为肛门括约肌的去神经支配是功能性遗粪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即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损伤,主要是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阴部神经损伤所致。Pakarinen等研究发现,功能性遗粪症患者阴部神经末稍运动潜伏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以致神经传导减慢,肛门括约肌不能及时舒缩导致遗粪发生。

④肥胖因素

Pashankar等在2002年7月到2004年6月期间,根据年龄、性别、体块指数、有无便秘和遗粪症状及其程度,收集了就诊于小儿普通门诊和小儿肠道门诊719例肥胖儿童,其年龄介于4~18岁之间。在调查肥胖伴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率时发现,肥胖与功能性大便失禁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肥胖儿童的低纤维素和高能量饮食导致大便干结形成粪团,在儿童不经意时粪块落在内裤里或其它地方造成功能性大便失禁。Fishman等通过调查问卷评估80名肥胖儿童(平均年龄11岁)排便情况,结果发现这些儿童大便失禁的发生率为15%。

⑤其它因素

儿童生活环境、遗传素质等在功能性遗粪症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学者调查了一群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将其分为有阳性家族史和无阳性家族史两组,结果发现有阳性家族史组排便障碍症状发生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且诱发因素较少。

⑥遗尿因素

近年来,功能性遗尿症的相关病因不断地被揭示,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遗传因素、早产、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失调、膀肤功能不良、夜间睡眠过深、中枢发育延迟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紧张、焦虑、抑郁等),而这些都显示功能性遗尿症的发生与遗粪症的发生有部分相似之处,即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延迟、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遗尿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情绪可直接导致膀肤功能不良,以致发生遗尿,此类心理因素在遗尿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排尿和排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同一功能区,其中任何一个发布信号的功能异常,均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神经中枢的功能。

遗尿症患儿也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的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肤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并且不良的排便习惯,如有些儿童习惯过度抑制排尿和排便,或经常进行不适当或不合适大小便训练,会逐渐损害孩子尝试膀肤控制和排便控制的能力,而造成遗尿或遗粪的发生。如果患儿同时合并有遗尿症,应诊断遗粪症,而遗尿症与遗粪症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病理生理

正常儿童排便特点及规律

排便是人体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生理反射性活动,小儿经过训练能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因为排便反射的建立是排便“技能”的系统学习过程。婴儿期为反射性排便。如能早期进行排便功能训练(DHP),可较快进入意识排便。随小儿年龄增长大脑功能逐渐成熟,意识性排便经训练成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时间、条件、场所)的条件反射,并按时排便即社会规律性排便,从而使小儿生活规律化,防止便秘及大便失禁。

排便控制亦是复杂的生理反射和调控过程,为生理反射受到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反射运动,包括反射规律、排便器官及粪便性质对排便活动的作用及影响。许多机制参与其中,完整的肛门直肠神经感受器、肛门括约肌群、排便反射的反射弧和脊髓中枢的协调控制能力是完成排便必不可少的,其中任何一处发生损伤或中断均可引起排便障碍。因此正常排便系复杂的神经反射及排便控制器官与盆底肌肉的协调运动。

小儿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很大,婴儿18个月大时排便中枢神经发育己经较成熟,大多数孩子可自主控制排便,但完全控制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3岁孩子可进行排便习惯训练,而女孩可更早适应在便桶上排便、排尿。小儿排便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4岁时每天的排便频率与成人相似,为每天3次至每周3次不等。

[展开]

详细症状体征

其主要表现为大便不能控制,常常排在裤子内,或不随意地在不适宜的时机和地点排泄正常大便。此种情况可反复出现,但患儿无明显的器质性原因,无腹泻,且大便性状正常,一般多在白天遗粪,尤其在学校发生者为多数,夜间遗粪者较少见。年龄在岁或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一次遗粪,病程至少持续个月,虽经家长和老师指正亦难改正。患儿常伴有便秘,大便少于两日一次。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每日都有大便时,便认为小儿并无便秘。而实际上小儿每次并未有效排空直肠中的粪便,日久粪便堆积便可造成遗粪。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意识障碍、腹泻或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大便失禁。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智力正常,无其他精神症状。但其发病是慢性过程,此症状的持续存在抑制了患儿的正常排便,导致了患儿情绪上的变化,比如焦虑、社会交往退缩、自卑等,尤其是对学龄期的儿童。按失禁的程度临床上分为4级:

(1)轻度污粪:偶有稀便溢出;

(2)污粪:有正常排便,在排便间隔期有液状和小粪块流出;

(3)部分失禁:平时污粪较多,稀便不能控制;

(4)完全失禁:不能区别气体、液体和固体粪便,完全不能控制排便。

[展开]

检查化验

遗粪症的诊断标准:

1、年龄4岁以上的儿童。

2、每月至少有一次遗粪,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

3、每次自主或不自主地将大便拉在不该拉的地方,如裤子、地板上。

4、大便的质地和形态正常,一般多发生在白天,尤其在幼儿园或学校多见。

5、排除由腹泻、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的病变,以及因精神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而导致不能自主的排便。

[展开]

鉴别诊断

鉴别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意识障碍、腹泻或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器质性大便失禁。

[展开]

并发症

有些小孩在遗尿的同时也会遗粪,此时诊断为遗粪症。也就是说,遗粪症会并发遗尿症。

[展开]

治疗用药

功能性遗粪症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疾病,其对儿童的影响不仅限于躯体,更重要的是影响其心理的发展,甚至影响良好人格的形成,最终影响儿童能力和潜力的正常发挥,应引起父母和老师等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治。

心理行为治疗

应详细查找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需家庭、学校、社会、医生互相配合,并根据不同病因,有针对性的予以纠正及开导,进行心理治疗及良好的习惯训练。大多数患儿通过行为干预,症状可得到改善,且患儿也可同时接受更广泛的干预治疗。部分年龄较小的患儿拒绝排便训练、药物治疗时,可给予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制定排便日记,但需要掌握严格的训练日记。小学生尚需注意减轻学习负担,促进学生之间和睦相处,避免被歧视、受欺负,以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处理好家庭、学校、学习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父母对患儿给以理解、支持和帮助,不予或少指责打骂儿童,使其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对提高。临床医师在积极治疗遗粪症的同时,针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予以科学地解释和支持,着重解除患儿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帮助其消退羞耻感,并告知家长遗粪症对患儿心理的影响,若不顾及患儿自尊心,采用斥责、威胁和惩罚的手段,会使其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创伤。对待患儿只能多安慰,多鼓励,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

药物治疗

确定伴有便秘的患儿,应予导泻药。大便失禁伴便秘的患儿有必要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数月至数年不等。对伴有情绪焦虑、抑郁者可辅以抗焦虑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如丁螺环酮、丙咪嗪、氟西汀等,但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中医治疗

对部分功能性遗粪症患者,可用一些中药加以纠正,其治疗原则为通因通用。针灸、推拿和穴位电刺激亦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

预防保健

从小训练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该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孩子18个月时,可培养其每日定时排便,鼓励小儿每日在便器上坐一会儿,教会孩子允许排便的地方和排便的程序,从小纠正儿童随地大小便的不良习惯,加强对患儿卫生习惯的训练和教育指导。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的基本措施。

1、心理辅导。

2、改善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消除不良情志因素刺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展开]

流行病学

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Vander等调查阿姆斯特丹地区5~6岁儿童的患病率为4.1%。另有调查研究显示11~12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6%,并且男童和贫困地区儿童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调查发现仅37.7%的5~6岁遗粪症儿童和11~12岁患儿曾因该问题就诊。

Hackett R等对印度南部8~12岁儿童进行调查时发现其约4%的儿童在过去一年里发生不同程度的遗粪,且其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敬彩对儿童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5岁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患病率为2.23%,其中男童的患病率1.46%,女童为3.14%。按照年龄段分4岁为2.35%,5岁为2.11%。其中因该问题去就诊的患儿占8.89%,在6~11岁和12~16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中,结果得出6~11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25%,12~16岁儿童患病率为1.49%。

[展开]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治疗儿童遗粪症哪个医生好 查看

治疗儿童遗粪症哪家医院好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