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 查看疾病百科>>
戊型肝炎(Viral hepatitis E)是由肝脏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所引起的疾病。戊型肝炎主要具有与甲型肝炎相似的粪便传播途径,但与病毒无关。最早已知的戊型肝炎流行是在1955年在新德里发生的,但是直到1983年,俄罗斯科学家才对这种病毒进行分离。它是五个已知的人类肝炎病毒的一种:甲型肝炎,乙,丙,丁和戊型肝炎,HEV是一种positive-sense,单链,无包膜的RNA二十面体病毒。
像甲型肝炎一样,戊型肝炎通常遵循一种急性且自限性的病程(病情是暂时的,个体可以康复),在资源丰富的地区死亡率低。但是,在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且死亡率较高的人中,病情可能更严重。在孕妇中,特别是在妊娠晚期,该病更为严重,并伴有称为暴发性肝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约为20%。孕妇可能会经历快速而严重的病程,器官移植接受药物治疗以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并防止器官排斥的接受者会发展出一种缓慢而持久的形式,称为慢性戊型肝炎,这种病毒在连续3个月的病毒血症后被诊断出来。戊型肝炎病毒可以遗传分为8个基因型,而基因型3和4倾向于在免疫抑制中引起慢性肝炎。
据估计,2017年戊型肝炎影响了超过1900万人。最容易感染HEV的人群是15至35岁的男性。一种预防性疫苗(HEV 239)被批准用于中国。
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